返回健康生活

太极拳

太极拳,早期曾称为“长拳”、“绵拳”、“十三势”、“软手”。清朝乾隆年间,山西人王宗岳著《太极拳论》,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。“太极”一词 源出《周易。系词》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”含有至高、至极、绝对、唯 一之意。

杨氏太极拳,太极拳的一个流派,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、杨健侯,其孙杨少侯、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。目前流传最广。

1. 杨式传承表

1.1. 创立

杨福魁(1799年-1872年),字露禅,河北永年人,就学于陈长兴。并与其子杨健侯、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,创编发展了“杨式太极拳”

1.2. 拳法传承

杨澄甫传子杨班侯,杨健侯(1839年-1917年),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、杨澄甫(1883年-1936年)传承。杨澄甫以大架为本,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“杨家太极大架”。杨家内部仍然有大、中、小和长拳的传授,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。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,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。

http://li3huo.com/galleries/mm/taiji/yangshi-taiji.png

2. 杨澄甫 《太极体用全书》

2.1. 太极拳之练习谈

太极拳之练习谈

2.2. 太极拳说十要

http://li3huo.com/galleries/mm/taiji/yangshi-taiji-10-tips.png

2.3. 太极拳动作说明

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1599190442

2.4. 太极拳论

2.5. 十三势

3. 傅钟文 《杨式太极拳》

4. 赵斌 《杨氏太极拳真传》

5.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(王培昌)

5.1. 预备势

首先,请大家面朝南站立。步法是开立部。两脚一字朝前,与肩同宽。注意双脚不要形成“内八字”或“外八字”。

大家通过以上调身、调心、调息的办法,达到“百会”朝天,气沉丹田,脚踩涌泉(在脚心人字纹凹陷处),全身放松,形成一种太极态,心情放平,思想集中,准备练功。

5.2. 三线放松功

面向南,自然站立,两脚一肩宽,脚尖向正前方,两臂下垂于体两侧,膝部微曲,下盘稳固。沉肩坠肘,上身端正,顶劲虚灵,松腰含胸,安静平和,气沉丹田。

所谓三线:人自然站立时,上体的肩井穴与脚下的涌泉穴相对而立;头顶百会穴与下部的会阴穴相对呈一线。这样,从右边的肩井穴至涌泉穴为第一条线;第二条线是头顶百会穴至下部的会阴穴,俗语也称中线。第三条线是左边的上体的肩井穴至左脚下的涌泉穴。在做此功法时,先从右边的第一线做起,依次而做直至第三线为止。默默想放松,一直从肩井穴松到涌泉穴,后再做百会穴到会阴穴,再做从左肩井穴松到涌泉穴。三条线完全松开后,再想象全身放松。方法是从头顶部一直放松到脚底心,头脑里想象在洗淋浴似的。想象水从头顶上方一直慢慢地流到脚底心一直到地心处,反复数次,直至感觉到全身放松为止。

从祖国医学上讲,人休息了一宿,清晨起来,身上带有一股浊气。所以在练功前,应该把这股浊气从顶心开始一直降到脚下,然后排出体外。此功法练得好,自己会感觉身体放松下来,浊气排出体外。

目的:能使人入静,体松。去浊气。丢杂念,使人进入到练功境界。

5.3. 太极升降功

预备式同上式。面向南,自然站立,两脚一肩宽。意念放在下垂于体两侧的两臂的手背,两手一肩宽,慢慢地向上升起,抬至肩平,然后意念放到胯上,胯慢慢下落,两手收在胸前随胯而下,至胯平。这样,反复地做升、降运动。手臂的升降起落要有水涨船高,水落船降的感觉。呼吸与动作要紧密配合,意念要放在动作上,不要放在呼吸上,要用导引来带动吐纳。意念在先,领着动作走。

目的:是把大自然的新鲜之气吸入体内,使人体充分吸氧,使人神清气畅。

反复做8~12组

5.4. 太极浑元功

太极浑元桩也称太极抱球桩。

基本操作:按上式两脚以脚跟为轴,脚尖外延45度,然后以脚掌为轴,脚跟向外开45度使两脚平行,两脚下蹲,两手在胸前相合,向上捧起,呈抱球状。松腰、圆裆、屈膝、开胯。意守下丹田。

目的:此功法,是把吸入宇宙之气,存入丹田,起培元固本的作用。养浩然之气,培养棚劲之灵气,可行虚实之变换。

做到不能坚持为止。

5.5. 下肢导引功

接上式,把两脚收回原处,自然站立,回到第一功法的自然状态,两手捧气向神阙穴贯气,两手轻轻沿带脉向两侧按摩至背后命门穴,中指点按命门穴,然后两手沿着腿部膀胱经慢慢而下行至脚面,人体随着两手下行而慢慢下蹲,再从脚心吸入地心至阴气;两手沿着脚部内侧三阴经慢慢起身把地气引入下丹田。后静养数分钟。

目的:培元补土,滋养元气,医治腿疾。

反复做8~12组,以上均为闭目。

5.6. 左右琵琶功

接上式,右脚向前方45度方向跨出,左实右虚,成右琵琶式,站立几分钟后改成左式,成左琵琶式(因分虚实所以也可称虚实桩)。因分左右两式,右实左虚式,左实右虚式。虚脚支撑力式体重的30%,实脚支撑力实体重的70%,也称技击桩。

目的:为练拳行功走架时,虚实变换创造条件,为练习太极推手打基础。

使劲睁眼,以拇指、食指为准星,看无穷远处。做到实腿不能支撑为止。

5.7. 收势还原功

接上式,从左琵琶式做起,全身重心移至左脚,右脚上步,与左脚并行,两脚一肩宽,两手自然下垂于体两侧,转掌心向前,搂气向体前合拢,男左女右,双手重叠在肚脐上,静养几分钟。

目的:拢气归丹田,静养收功。

以上的六部功法,是以我国现代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(1884-1989年)在上世纪30年代所著的《太极拳敛聚神气论》为理论依据,再加上本人多年练功的实践及古人留下的桩功筛选而成的。此功法,短小精悍,简明扼要。它可以单独练习,也可以串起来练习,时间多可以多练,时间少可抽出来几个来练,所以它起到了省时、省力、效果好的作用。从三线放松功开始至下肢导引功,四个功法可使其气血从头至脚运行一周,妙在无始无终,无梢无节,周身运行,环形无端。功法完成后,可使练功者安心,顶性、敛神、聚气。全身至四肢百骸,周流通畅,内气充盈,精神旺盛。练完此功之后,再行拳走架,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如果把六部功法中的三线放松功作为无极桩,把太极浑元功作为太极浑元桩,把左右琵琶功作为技击桩单独练习,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:

  1. 站桩时主要要体会的是周身一体、内外相合的感觉。在做到松腰、圆裆、屈膝、开胯的同时,还要体会自己从头到脚的姿势是否正确,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,自己的气息是否顺畅。
  2. 站桩不可太低,不可硬挺,不可努气。太低则坚持不了多少时间,还没等找到感觉,腿已经站不住了。
  3. 站桩要追求整体效果,而不能片面追求腿部的力量。

6. 杨氏85式太极拳

6.1. 85式拳式名称

http://li3huo.com/galleries/mm/taiji/yangshi-taiji-85.png

6.2. 教学视频

7. Reference


CategoryBuffer

MainWiki: Shadowboxing (last edited 2013-11-07 20:53:06 by twotwo)